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会员登录-网站

五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时间:2025-01-21 00:44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0 次
教育部部长 周 济   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到

周济部长就“教育公平”问题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散发材料之二 五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008-03-14收藏

教育部部长  周 济

  2003年以来,欧博abg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和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两次对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心系广大师生,多次就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并在中南海先后四次召开座谈会,亲自听取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先后召开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次全国工作会议,颁布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少年体育等三个中央文件;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对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各项工作进行部署,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五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一,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全国有2.6亿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2多万所学校,遍布全国的城市和农村。这个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200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比2002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比2002年提高23.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毛入园率达到44.6%。

  第三,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第四,教育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

  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决心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五年来,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为标志,我国义务教育迈入了全面普及的历史新阶段。

  第一,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深刻历史变革。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已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向着既定的目标,根据形势的需要,改革逐步深入,保障范围逐步扩大,有步骤地实现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欧博官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努力,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五年来,国家财政投入数百亿元的资金,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支持数以万计的学校改造危房和生活设施,使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1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覆盖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孩子们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第三,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切实保障了所有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惠及了1.5亿农村孩子,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第四,新的《义务教育法》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法律规定,为推动我国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和新的制度改革,使多年来影响和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到2007年,全国 “两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到98%。扫盲工作进一步推进,2001年到2006年,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36.3万人,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到3.58%。同时,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今后,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的目标。

  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五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改革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高,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完善了我国教育体系结构;而且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就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第二,加快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的变革,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局面豁然开朗,路子越走越宽。在办学方向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欧博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办好骨干公办院校,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积极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培养、联动发展。

  第三,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支撑能力。启动了旨在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这方面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1.5亿人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第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格局已经形成,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目前,从各级党政领导,到教育系统,到各行各业,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把职业教育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做大做强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

  四、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我国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66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多;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700万人,毛入学率为23%。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使教育质量得到了保证并不断提高。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第一,切实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招生计划安排上,我们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在学科专业布局上,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强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农、林、地、矿、油、交通等类学校和学科给予支持;在区域结构布局上,实行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倾斜政策。近两三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第二,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切实落实名师、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要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使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广泛开展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三,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继续组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等,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和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事实证明,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增强了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了高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成功之路。

  第四,高校科技与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欧博娱乐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8.5%。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2004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高校又囊括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全部3项一等奖。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高等学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增大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队伍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推动了理论创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第五,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而且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素质教育进入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整体规划了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开展了素质教育系统调研,进行了素质教育大讨论,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思路和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成绩。相关调查表明,广大青少年学生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思想主流积极向上。

  第一,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广泛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唱响“新童谣”等活动,认真落实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推进中小学校依法治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创新精神、劳动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公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中小学少先队、共青团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进一步确立,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得到改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得到落实。调查表明,新课程开设以来,有85%以上的学生对新编教材表示满意,95%左右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表示满意。此外,还加强了高校网络文化主阵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形势政策教育,加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不断提高。高校连续18年保持稳定,为全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经过试点,到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实施了新课程,累计学生总数达1亿人以上。2006年,全国有10个省进入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秋季扩大到15个省。改革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受到学生、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同。

  第四,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一是中考改革取得突破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改革改变了过去用百分制的方式单一呈现考试结果的做法,提倡用等级制方式呈现学生考试成绩;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日常评价结果与毕业考试评价的结合;逐步推广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等高中招生方法,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条件。二是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稳步推进。在不断改革高考考试内容、科目等的基础上,近年来又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若干重要的改革试点,如:在高水平大学开展了自主选拔录取,在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以及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等。

  第五,学校体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把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广泛开展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同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不断改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卫生设施和条件,保证学生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重视加强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大力倡导尊师重教,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一直以来,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涌现出如孟二冬、方永刚、张光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为广大教师树立了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光辉榜样。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教师,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近年来,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一,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研究制订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组织并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校核编定岗任务;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完善了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结合改革试点。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积极推动区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不断创新。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公开招募了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通过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和农村支教相结合的办法,为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学培养和补充了数以千计的骨干教师。

  第三,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有8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80多万高中教师普遍接受了新课程培训,还有100多万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学历提高培训;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班主任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还组织实施了“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援助西藏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和“援助新疆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等。

  第四,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97.1%、89.3%。中小学具有高学历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全国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达到62.1%;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达到41%;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中教师比例达到1.4%。

  第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建立了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政策,并支持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申请和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办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2006年,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

  第六,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行聘用或聘任制度,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加大了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深化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和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了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目前,全国高校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0人,占总数的39.3%;中国工程院院士234人,占总数的37.7%。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改革举措。首次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考生报考踊跃,生源数量充足而且质量较好,生源结构得到改善,农村生源比例提高,超过录取人数的60%以上。这充分表明,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决策深入人心、深得民心,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2007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免费师范生,并与他们座谈。目前,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正精心研究调整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将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鼓励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造就一批教育家。

  七、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了人民更好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发展教育的责任,反对教育产业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坚持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使全国1.5亿农村中小学学生普遍受益。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健全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国家每年用于资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财政投入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总额达到500亿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通过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达到1600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90%;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使占在校生总数20%以上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国家资助,并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制度等,确保了每一名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入学机会。此外,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部署启动。同时,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更好地保障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发展布局。一方面,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教育公平,又好又快地增加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都取得长足进展,提高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我们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用于教育的投入坚持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东部对中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变。

  第三,坚持从严治教,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入和规范教育收费并举,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评价明显好转。加强规范办学工作,开展了中小学转制和出国留学中介等问题的清理整顿。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一举解决了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了高考的公开、公平、公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唱响了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强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减少行政审批,使教育管理更加民主、公开、透明,促进教育公开、公正,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充满活力

  第一,教育体制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教向深层次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逐渐成熟,高校共建工作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教师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切实加强教育督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初步形成,对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二,积极推动教育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和新的《义务教育法》;同时,还制订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的教育法制体系框架,教育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直接推动了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行政审批改革成果显著,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全国教育普法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第三,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局面进一步形成。贯彻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管理并重,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或教育机构9.52万所,比2002年增长56%;在校生2583.5万人,比2002年增长一倍多。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已经与18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28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按照“选拔一流学生,派往一流院校,师从一流导师”这“三个一流”的要求,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更加合理、层次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服务和创业的政策更加完善。来华留学事业不断发展。我国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强强合作”不断推进,有力地促进了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球建立了210所孔子学院,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增加,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

  第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一步加强,有力推动了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大力推广了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形成遍及全国农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同时,还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功能,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提供培训服务,为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及时发布信息和传播先进文化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国“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全国有90% 以上的高等学校、38000多所中小学校和近6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此外,我国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已经建成开通,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对实现教育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六,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有力地保障了教育系统安全、和谐、稳定。正确处理规范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是近年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全面推进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狠抓了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学校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健康、和谐环境;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不断创新和完善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教育系统保持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局面。

  九、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经过新中国成立58年、改革开放以来29年,特别是世纪之交10年来的奋斗,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贡献的力度,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严重不足。

  二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农村教育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中小学择校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是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

  四是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还十分突出,各级各类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费不足等问题。

  总之,我国教育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但是,当前我国教育已经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现在,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义务教育来看,99%的人口地区已经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从高等教育来看,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尽管教育的规模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总体上看,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要放在提高质量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要求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要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概括起来讲,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各级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二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五要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规范管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六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要通过制度创新,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1-21 11:01 最后登录:2025-01-21 11:0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