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选拔官员、任用人才主要有四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制、秦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在隋唐时期制定下来的科举制,欧博使得天下文人士子埋头苦读,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书,为的就是一朝进士及第,从此进入仕途。 而在宋代又产生了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那就是明文规定、合理合法的荫补制,又称为补荫、奏荫、恩荫。属于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变种与延续。 所谓荫补制,就是在皇帝诞辰、祭祀、官员告老还乡、在朝任职临终时,皇帝都会对官员的子弟和亲属进行封官。有时大臣死后,欧博娱乐其子弟、亲属封官往往多达数十人,这也是宋代官吏人数众多的一个原因。 荫补制虽然也有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但也让一大批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轻而易举的步入仕途,并逐渐的当上了大官。这对苦读诗书的入仕者,也是一种挫伤。 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是通过寒窗苦读而入仕的,吕蒙正深知人才的难得,他在发现和使用人才上也是不遗余力的,为了使荫补制更加合理,欧博allbet他有自己的思考。 展开全文
当初,有个宋太宗时期的宰相卢多逊,他的儿子刚刚成年便被封为水部员外郎(六品官),以后,宰相的儿子荫补时直接封六品官就成了惯例。 到吕蒙正任宰相时,轮到宋太宗给他的儿子封官时,他觉得这个惯例太不合理了,便对宋太宗说:“我是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欧博百家乐才终于进士及第,而封的也不过是个九品京官罢了。天下还有太多的能人隐于山林而不拿朝廷俸禄,如今犬子刚刚成人,就受如此恩宠,我担心他遭到上天的谴责,所以请您仅授予我进士及第时的官职吧。” 在吕蒙正的坚持下,宋太宗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宰相的儿子荫补时只授予九品官成为定制。 宋代荫补制的出现,使得官员在退休时“后继有人”,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为了让官员在位时能安心为朝廷出力,其退休后也能安心养老,这对于退休官员的心理精神层面的肯定与满足,作用往往大于某种单纯收入。 但是,荫补制度所产生的官员,其规模和力度又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据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统计,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的官员中,荫补出身的占57%,科举出身的仅占28%,其他出身的占15%,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出,荫补入仕者远远多于科举入仕者。 后来的明代也有荫补制,但是明代的嫡庶观念很强,有资格荫补子孙的官员,必须荫补嫡长子。如果嫡长子有疾病或其他不适,则要荫补嫡长子的儿子;如果没有嫡长子,才是荫补庶出的儿子;如果官员没有儿子,还可以荫补亲侄子。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因荫补而产生官员的数量。 古代的荫补特权,除了贵族官员子弟可享受之外,很多为国捐躯的将士家庭,也同样享受着这种优待的政策。尤其是清代,作为以战功立国,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代的统治者非常照顾功臣的后人。 本文参考文献:《帝国的脸谱·北宋官场众生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