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员从服装、帽饰等可以轻松的分别出文官、武官以及他们的级别。从明朝开始,欧博abg仅从官员朝服的补子上,就可以看出这些内涵。 明朝官服的标配,是圆领袍、乌纱帽加革带,并通过衣服的颜色及补子图案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补子,就是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的一块织物,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补子的历史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鹘供养人像)。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欧博官网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 明代补子,为继承元朝而来。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也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 古代官服补子图案。(网络图片) 明代补子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欧博武官绣兽。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明初禽兽纹样为与衣料整体织就,纹样刚好在前胸后背,故名胸背。随着时间的推移,禽兽纹样不再事先织在衣料上,而是另行织就,再补缀到衣服上,这就是所谓的补子。明初文献上所称的〝花样〞,事实上还应该是胸背之类,欧博娱乐即将图案如元代胸背一样直接织入衣料,与后世所称的钉在前胸后背的补子不同。明时舞乐工吏无职人员曾用鹦哥等杂禽或杂花作补子。 明代服制文武官员的袍子分为三种颜色: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颜色为绯色, 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颜色为青色, 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颜色为绿色。 一品文官,仙鹤补子。(网络图片) 二品文官,锦鸡补子。(网络图片) 三品文官,孔雀补子。(网络图片) 四品文官,雁子补子。(网络图片) 五品文官,白鷳补子。(网络图片) 六品文官,鸬鶿补子。(网络图片) 七品文官,鸂鶒补子。(网络图片) 八品文官,鹌鹑补子。(网络图片) 九品文官,练雀补子。(网络图片) 九类文官补子上的九种飞禽分别为: 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 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鷳; 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鸂鶒; 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一品武官,麒麟补子。(网络图片) 二品武官,狮子补子。(网络图片) 三品武官,豹补子。(网络图片) 四品武官,虎补子。(网络图片) 五品武官,熊补子。(网络图片) 六品武官,彪补子。(网络图片) 七八品武官,犀牛补子。(网络图片) 九品武官,海马补子。(网络图片) 九类武官补子上的九种猛兽分别为: 一品二品都是绯袍,一品绘麒麟,二品绘狮子; 三品四品绯袍,三品绘豹,四品绘虎; 五品青袍,绘熊罴;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六品绘彪,七品绘犀牛; 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非海洋生物,上古神兽,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