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徕卡摄影师,欧博苏里的摄影气质里加入了浓郁匠心。从巴黎回到中国,从记者走到杂志,又一路进军商业的经历造成他在摄影风格的数次转型,也不止一次受到摄影圈的质疑。 对此他却很兴奋:“我觉得争议是件好事,摄影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艺术,说不得。我觉得我做的就是断章取义的技术活儿,而且,我是个熟练工。” 看过苏里拍摄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触:无论是否一次准备充分、条件到位的拍摄,他总能尽力拍出最好的那张。因为苏里是一名真正的职业摄影人,独具一颗玲珑匠心:他一直享受着摄影,欧博娱乐享受着Leica快门的每次弹起。匠心苏里把徕卡当作与世界对话的工具。 苏里: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摄影师 文/Leica-J 在碎片化信息极度泛滥的今天,“低调”二字早已变成一个高调的修饰用词。比如拿着徕卡拍商业的苏里,哪怕是转身扎进商业圈里扑腾,也要挂上最显眼的人文招,还要把自己个儿“杵”进片子里买一送一。如此高调的摄影范儿真可谓是少之又少,往前一个世纪,往外大半个地球,掰着指头也数不出几个。大多数曾经踌躇满志的摄影师一旦进入商业,最终都被甲方蹂躏成了“完稿的”。 浏览他的简历似乎有些平淡,一直都在工作内外打拼。苏里曾在巴黎深造六年之久,带着法式的人文情怀回到国内。他的工作历经报社图编、摄影记者、财经杂志、时尚杂志,欧博allbet最后走进商业……如果切片式横看,不难发现他是摄影界的特例:很少会有哪个摄影师能这样一步不差的走下来,从设计、图编,摄影师到视觉总监,客户创意等等,遍走视觉类工作。自我拍摄和商业摄影一直在他身上穿梭。如果你看过苏里的片儿,无论是他的人文还是商业,一定还会很想见见这个人,看看这个人是得有多冷静。 07年初第一次见到苏里时,他脖子上挂着两台徕卡,其中一台是当时刚上市的M8。这么多年,欧博百家乐只要拍片儿,他的身上一定要挂两台徕卡,就算拍摄商业广告的中画幅S也是要两台。两个小红圈,再加上他显眼的光头,早已成了典型的苏氏摄标。乍一看觉得他“得瑟”,但是他解释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的摄影也是这个特点,我不想因为换镜头,等缓存的时间错过一丝一毫的可能。”他看起来完全不像作品里的冷静和用力。反倒有点儿轻微的北京式话唠,甚至还点儿他自己说的“流氓范儿”。 苏里说他喜欢“高反差”。不是森山大道那个反差。而是说做人。比如艺术家,不用非得扎个小辫儿;拍的片子忧郁,人就不能太高兴……看了你的作品再看你人,哦,路子真对,别的他也拍不了。哪怕是车,不喜欢毫无悬念的超跑:都长成那样了,如果跑慢了吧你丢人,跑快了吧,你也是正常发挥,老得端着。他喜欢的车必须得是高性能,看着可以不惹眼儿,但里面又是另外一套东西,发动机最大马力,车身平衡最大化,跑起来必须要有质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才是我需要的车”。他自己就是个高反差的人:看着像个流氓,但是拍的片儿出来一看,诶,他这人长那样,拍的片儿怎么还能这样?即使片子特冷静,生活里也能特热情不是么? 苏里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笑容灿烂。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他是个得过忧郁症的人。 “出其不意”并非偶然。这是苏里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底子养成的一种特质:死磕。要在一张图片里把要说的东西最大化。如果没有,那就等,死磕。观察他扫街,更像是一条张着嘴进入攻击状态的鳄鱼(分别挂着28mm和50mm的Leica此时都已调整到攻击状态,右手一直紧张地抓着其中一台),小眼儿泛着杀气潜伏在人群里,抬手一定是“嗒嗒嗒”一梭子的快门。苏里并不隐瞒他的每一个画面都是脑海里提前“设计”好的。他拍到的都是他真正想要的元素。拒绝多余。他并不看好那些偶尔扫到的所谓决定性瞬间,通常那里面会带有不确定因素或冲突。 回国后进入媒体拍专题开始,他的这种劲儿就越来越大。画风也一直在变。从冷静极致的肖像到故事感极强的街头,尤其是进入商业摄影之后:“有时候你看不出这是我脑海里设计过的画面,你会以为,那就是一次路过。”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摄影师”,苏里反复强调,“我一直没觉得摄影是一种多高雅的艺术。在摄影里,我其实就是在断章取义。找到那个点,纠集周围元素,按照我的想象截取其中一帧。” (文章内容来源于:腾讯在线影展,版权归原作者。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