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会员登录-网站

一副強悍的靈魂、喜悅的身體,迎風破浪

时间:2025-01-10 00:53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 次
臺北文化獎自1997年開辦至今已邁入第28年,共表彰83名得主。每位得主在舞蹈、文學、音樂、教育等領域,鼓勵更多文化工作者持續為形塑臺北文化努力,進而提升臺北城市文化風貌。 第28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出爐,兩位得主為分別來自舞蹈界和偶戲界的林絲緞(卓系緞)、羅斌(Robin Erik Ruizendaa

廣編企劃

廣編企劃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欧博官网由各品牌單位贊助。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追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北文化獎自1997年開辦至今已邁入第28年,共表彰83名得主。每位得主在舞蹈、文學、音樂、教育等領域,鼓勵更多文化工作者持續為形塑臺北文化努力,進而提升臺北城市文化風貌。 第28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出爐,兩位得主為分別來自舞蹈界和偶戲界的林絲緞(卓系緞)、羅斌(Robin Erik Ruizendaal)。文化局於113年11月8日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頒獎典禮,表揚得主對文化藝術的無私貢獻。

「接下來我想做老年人這一塊,激發六、七十歲人的身體。」林絲緞雙眼閃亮、興致高昂,很難相信她就要過八十五歲生日了。

日子是料理自己,做飯洗衣,一週教三堂課,不時會去校園裡講座。在講座,她不愛講理論,那不是活的,「活的,是你要實際去轉動,你是中間的一個軸,你要怎麼去轉,風來的時候如何順風逆風,欧博有波浪的時候怎麼去迎它——你要活嘛,因為你要活得快樂嘛,你就必須轉動。」講得是舞蹈,是生活,也像她走過的路。

林絲緞(芭蕾舞蹈師承康嘉福及許清誥,1964)

林絲緞的芭雷舞蹈師承康嘉福及許清誥,1964。強悍的靈魂

形容自己是大姐頭性格,帶著弟妹到處跑,遇到被欺負的事絕對仗義,環境不富裕,但林絲緞的童年不曾覺得匱乏,「從沒有變有啊!什麼都拿來遊戲。」從沒有變有,也像是林絲緞與生俱來的強悍本質。

十六歲那年在鄰居江明德的邀請下,擔任師大美術系的模特兒,有了比在工廠工作還好的收入,她鑽入藝術的世界,上芭蕾課之餘,大量旁聽美術系的課程,「我好像一隻老鼠,欧博娱乐到處鑽,什麼都吃下去。」但伴隨而來的,是模特兒身分引來的攻擊。

在當時保守的氛圍,人體素描是畫家必要的訓練,但人體模特兒卻不受尊重。「我不是臺灣第一個模特兒,但我是在爭取模特兒地位的那個人。」林絲緞的強悍來了,「任何人的身體,自然所賦予,文化所形成,你要躲什麼?」

Photo Credit:李立劭

1961 年,二十歲的林絲緞主動向畫過她的藝術家提議,舉辦全國第一次以單一模特兒為主題的人物展,參展者幾乎囊括當時重量級畫家,諸如張義雄、馬白水、李梅樹、楊三郎、洪瑞麟、楊英風、廖繼春⋯⋯展出作品百件;1965 年則有 34 位攝影家 150 件攝影作品聯展。媒體輿論高漲,色情或藝術的疆界,女體物化的爭執,林絲緞正面掀起這場革命。

模特兒和女性都不只是被凝視的客體,身體有其主動與力量,這點,欧博allbet林絲緞尤其在舞蹈中有所感。結束模特兒工作,林絲緞全心投入舞蹈。1975 年林絲緞於臺北中山堂舉辦一場史無前例的獨舞會,藝術圈的友人跨界合作,包含雕塑家楊英風的舞台設計及戴洪軒的音樂設計。友人作曲家許常惠演出後到後台,直喊:「林絲緞,妳嚇死人了!」

這句話,又似乎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舞蹈能力已備受矚目,個性靈活滿腹創作思維的林絲緞,卻也沒有滿足於成為一名職業舞者,她在教學上收穫巨大的喜悅。1963 年夏天於永和成立「東方藝術舞蹈研究社」,便展開直至今日未有停歇的舞蹈教學生涯。

Photo Credit:李立劭

喜悅的身體

剛開始教孩子們芭蕾,嚴謹的習舞規則下林絲緞不諱言「有點厭倦」。一日感冒,林絲緞讓孩子們自己玩,她在一旁放音樂。「我看呆啦——我看到他們身體散發出的快樂、喜悅感,而且自發性地討論編排。這是我們社會需要的。」

受到孩子的啟發,加上對西方現代舞的領悟,林絲緞轉向身體本質的研究,提倡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而面對教學,更是以「啟發」為重點,不是讓人按表操課地「表演」,而是詰問自己「為什麼跳?在跳什麼?」1976 年林絲緞開始進行兒童啟發式舞蹈教學,創造情境與引導,讓孩子在遊戲當中展現創意。孩子以外,林絲緞也替當時婦女們的身體,披荊斬棘出一條新路。

Photo Credit:李立劭

1978 年林絲緞主持的婦女舞蹈班,舉辦了「生活與舞蹈」發表會,在那個父權的社會氛圍下,又是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創舉。打破藝術的疆界,婦女們在舞台上表現生活中勞動的轉化,跳出個人的生命經驗。

但不論是啟發式教學或藝術生活化理念,在當時臺灣的環境都走得早,共鳴者有限。林絲緞渴望尋求突破點,1983 年她飛往美國,展開一天上四堂課的學生生活。穿梭在中央公園周圍的舞蹈社,她回憶那時是跳到躺上床都痛,「我當時 43 歲了,有時候進去課堂,是跳不動了,但我就坐在那裡直盯著看,看他們怎麼教學。」

一趟將近九個月的旅程,回國後她長出底氣,更知道教學方式千百種,各有各的方法無關優劣,「我對我做的東西,更有自信了。」

心的地圖

現在社大的身體開發班級裡,學生從二十多歲到六十多歲,有舞蹈科班生,也有家庭主婦。「我的教學,是讓每一個人都能被啟發,在即興中把自己獨特的一面拿出來,給他自己看。」不是技巧、也不為別人而跳。舞蹈已脫離只求唯美的層次,林絲緞更往內深入,「我注重身心的健康,那樣才能身心合一。」

舞蹈用於療癒,成為林絲緞教學的核心。1986 年成立位於溫州街的「林絲緞舞蹈音樂藝文中心」,推展兒童藝術統合教育。以舞蹈為主軸,文學、音樂、美術為輔,藉由各種面向藝術的刺激,讓身體與心靈的不同層次被觸發,進而刺激思考。她教孩子,孩子也持續地教她。

Photo Credit:李立劭

1980 年代末期,開始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出現在教室,「自閉症?什麼叫做自閉症,當時真的不知道。」林絲緞前往臺大醫院鑽研,持續以統合藝術的方式陪伴自閉症的孩子,從神經系統的邏輯開發動作,一點一點,非常緩慢地讓身心封閉的孩童,打開身體與心門。

至今林絲緞仍為一名時代的拓荒者。從藝術統合、婦女舞蹈平權至身心障礙者的肢體療癒,林絲緞讓「舞蹈」成為全人教育的一門方式。而她創辦的臺北藝術統合教育研究學會,面對身心障礙孩童發展出跨界統合教育,已形成一整套有系統與邏輯的肢體教育系統,其目的是讓孩子增能,學生從四歲待到三十歲,幾乎是一輩子的陪伴。

「有時候備課,我會突然流眼淚,我是連情緒都要備在裡面的。」腦中輪轉的是孩子渴望接近人,卻做不到的孤獨,林絲緞透過身體的互動,讓身心障礙的孩子能在教室裡與人產生緊密的交流,滿足孩子的情感面向。

「每一個人喔,都是獨特的,這是我越教越知道的事。」

還在想、還在教,風來了,浪拍打,林絲緞一個擺頭、扭肩,新的力量又上來,她還在迎擊。

1975年的獨舞展 由楊英風設計的大型布幕背景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1-10 11:01 最后登录:2025-01-10 11:0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