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陈列于南昌大学生物博物馆的巨型中华鲟标本。南昌大学档案馆供图 1986年,邓宗觉教授(右一)陪同外国学者考察鄱阳湖鸟类。 南昌大学档案馆供图 ■档案故事 70年光辉历程 70年难忘记忆 1952年的一个早晨,在南昌中山路菜市场买菜的邓宗觉,看到一个鱼贩子正在叫卖一条体形巨大的鱼,由于是近两米长的大鱼,一时无人问津,欧博鱼贩子决定将鱼分割成数块卖出。出于专业敏感,邓宗觉赶紧制止,掏出“巨资”100元将鱼买回,并在实验室里将其制成了标本。这就是现在陈列在南昌大学生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巨型中华鲟标本。 中华鲟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被称为是水中“活化石”,它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欧博娱乐在研究生物进化痕迹、地质、地貌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水电工程、水体污染、机械创伤、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野生中华鲟面临灭绝危险。 邓宗觉,南昌大学生物学教授,1949年起在学校任教。他发现的这尾中华鲟标本意义重大,它反映了当时的中华鲟在自然界野外的生存状态、种群状态和长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对其的科学研究、实验教学和物种保护。 这尾中华鲟标本的出现,欧博allbet无疑给当时生物系的教学带来了“惊鸿一瞥”,为人类对中华鲟的科学研究奉献了一组组生动具体的数据,更为之后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提供了实践经验。当年生物系师资力量虽然严重不足,但邓宗觉克服重重困难,一边制定教案、寻找标本,一边努力培养生物科学的好苗子,南昌大学生物系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在邓宗觉的坚持和带领下,他和他的学生们将鄱阳湖里的其他鱼类标本基本收集齐全了,为出版《江西鄱阳湖鱼类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邓宗觉一直奋斗在南昌大学生物系教学第一线,教龄62年。在科研上,他也硕果累累,在国内首次选育成功了淡水鱼类新品种,建立了原种场,提供杂交用原种,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获国家水产总局技术改进一等奖。他还参加鄱阳湖综合考察的治理研究,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兴国红鲤人工生态库的设计与建设》;主持完成国家科委的120万亩池塘养殖高产模式化推广研究,获1991年江西省教委颁发的科技兴农先进个人奖。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2006年对外开放的南昌大学生物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以及珍稀物种标本,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灵猫、中华鲟、华南虎、白鳍豚、金丝猴等,这些标本尤为珍贵。诸多馆藏动物标本都是由邓宗觉和他的学生们在野外采集并亲手制作而成。在这里,中华鲟标本和其他珍贵标本,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科学研究价值,更似乎在提醒人们这些是濒临灭绝的或已经灭绝的生物,激发了人们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钟昕)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