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会员登录-网站

【寻访梅州名人故居】梁伯聪故居鹤和楼:伯乐培才天下士 聪吟风土百年诗

时间:2024-08-11 12:08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6 次
在梅州城区,流传着一句“上市梁,下市黄”,意指梅州文教历史上的“心脏”地带攀桂坊和红杏坊的两大书香家族,其中“上市梁”便是梁氏家族。梁氏祖屋名为鹤和楼,这座祖屋曾走出过对梅城教育影响至深的人物——梁伯聪。

伯乐培才天下士 聪吟风土百年诗 

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梁伯聪写就“半部嘉应州志”,欧博官网挖掘培养林风眠、李金发等人才

在梅州城区,流传着一句“上市梁,下市黄”,意指梅州文教历史上的“心脏”地带攀桂坊和红杏坊的两大书香家族,其中“上市梁”便是梁氏家族。

梁氏祖屋名为鹤和楼,这座祖屋曾走出过对梅城教育影响至深的人物——梁伯聪。

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资料图片

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资料图片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等多所学校,在梅州中学的执教时间长达34年;他是梅州中学资深教员,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启迪了林风眠、李金发等杰出人才。他一生淡泊名利,教学之余,常以诗、书、画陶情。其七十自寿联有云“四时闲作业,人来问我,祇知花鸟怡情。”

斯人已逝,故居犹存。如今,鹤和楼被确定为“梅江区不可移动文物”,屋内保存完好,壁画、浮雕依旧清晰可见,吸引众多游客、写生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来访。

一代宗师

启迪林风眠李金发成才外孙丘成桐亦受其影响

红杏被称为“及第花”,新进士榜叫“杏榜”“杏花榜”。在梅州市梅江区,就有一个名叫“红杏坊”的地方,尽显倡文兴教之意,与梅江区另一人文秀区——攀桂坊恰似一对“姐妹花”。

沿着窄窄的小巷走进红杏坊这片社区,散落的池塘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包围,在一口池塘前面,有一座写着“鹤和楼”三个峻秀大字的老屋,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鹤和楼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黄泥墩,为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建筑。穿过庭院是上、中、下堂及横屋,横屋右前侧是内花园。从堂屋深入还别有洞天,“花头”后面建有一进二层的私塾。

梁伯聪故居“鹤和楼”。袁群华 摄

梁伯聪故居“鹤和楼”。袁群华 摄

“鹤和楼装修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反映了主人审美情趣与创新开放的思想;私塾,寄托了主人崇文重教的初衷;花园里,与楼同龄的高大桉树见证了族中子弟孜孜求学的历程。”黄泥墩社区党委书记范文婷说,该建筑结构特别,欧博整体造型布局得宜、高低错落有致,既有古代庭院的神韵,又极具客家特色,蕴含着主人精心构造幽静典雅的居室文化环境,以此教育子孙、熏陶后代的用心。

梁氏一族可谓人才辈出,世代崇文重教,梁伯聪的祖父梁廷辉,为清嘉庆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父亲梁鉴三,清道光举人,曾任福建上杭县知县。1871年出生的梁伯聪自幼习书,学问渊博,特别热爱研究历史,曾参加清末的科举考试,成为一名秀才。

毕其一生,梁伯聪常为后人所乐道的,莫过于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之成就。

梁伯聪的学生李文宪编辑有《怀念梁伯聪老师》一书,书中收录了梁伯聪儿子梁挺生《回忆家父梁伯聪》的文章,文中提及“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自不免赶科场考功名。上一代中国读书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而优则仕’,一种淡泊名利,退隐山林,或从事教育工作,家父属于后者。他有深远的文学造诣,工于诗词、绘画、书法、雕刻。他学不厌、诲不倦,数十年如一日。”

《回忆家父梁伯聪》中还提及:“家父以创作诗词、书画来怡情养性,以清苦的教育事业为他的终身职业。他大约从二十岁开始便执教鞭,直到六十九岁才退休。”

为了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更多人,为嘉应州培养更多人才,梁伯聪走上了教书生涯。先后执教于嘉善女子中学堂、女子师范、梅州中学(省立第五中学),以国文、图画启迪学生成才。退休后,曾获得教育厅颁发长俸(特殊津贴)的殊荣,欧博娱乐是梅州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待遇的人。

走进梅州中学,古色古香的韵味扑面而来,这所已有116年历史的学校,曾是岭东最负盛名的学府。“梁伯聪在梅州中学执教长达34年,可以说他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梅州中学中度过的,这期间,他培养了诸多人才。”梅州中学校长丘广辉说。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著名画家林风眠,著名雕塑艺术大师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美术理论家林文铮等都是他的学生,受到他的熏陶。

梅州蕉岭籍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是梁伯聪的外孙。“我的外祖父梁伯聪对中国的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没有见过外祖父,但他的诗写得很好,作品就挂在客厅里,我小时候受到的教导,很多是从他的诗歌中获取的。比如‘能使欧公让出头,眉山原不等庸流’,这首诗句气魄就很大,我常常念。可以说,我间接受到了外祖父的影响。”此前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丘成桐如是说。

“他勤勤恳恳教书,以教书育人为乐,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想,传教给学生们,以这样的方式为家乡作贡献。”《梅州侨乡月报》主编刘奕宏对客家文化颇有研究,他说,梁伯聪身上有文人雅士的清高,虽满腹经纶,却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的方式奉献自己的才学,得到了当时及后世人的尊崇。“他当之无愧。”

诗画并举

写就客家文化“史诗集”被誉为“半部嘉应州志”

“伯乐培才天下士,聪吟风土百年诗。”记者来到梅江区三角镇206国道旁仙鹤山庄陵园里的梁伯聪之墓,可以看到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饶宗颐撰书的《梁伯聪先生墓表》,两边14个金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是对梁伯聪先生一生最好的注解。

“聪吟风土百年诗”主要讲的是梁伯聪写就的一部客家文化“史诗集”——《梅县风土二百咏》,欧博allbet被世人誉为“半部嘉应州志”。

如今在梅州中学图书馆里,还收藏有两个版本的《梅县风土二百咏》,成为学校馆藏“宝物”。这两个版本的书籍皆为梁伯聪的儿子梁挺生及梁京熹根据原稿,分别于1969年和1997年出版影印。

《梅县风土二百咏》为七言咏事组诗,组诗名虽为梅县风土,其实说的是整个梅州及周边部分客家地区。诗中记录了区域内的风土民情、人文地理、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名胜文物。

早年,梁伯聪曾跟随两位叔父梁国瑞和梁国璿参与《光绪嘉应州志》的编校工作,为他系统地整理梅县历史、了解梅县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除了参与《光绪嘉应州志》编校工作所收集的资料外,在写就此诗集时,梁伯聪还查阅了许多资料,走访各区域,与当地人接触,获得诗集的素材。诗集用词用语通俗易懂,易于流传。

如诗集中提到:“梅峰梅水古名州,峰在西街烟户稠。环麓尽为民居绕,欲登峰去路无由。”介绍了梅峰的位置和变迁,对了解梅县自然风物的历史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他的诗歌为梅县的历史、民俗留下珍贵的记录而载入史册,后人对《梅县风土二百咏》的评价颇有诗史之誉,可见世人对这本诗集及他个人的推崇。”刘奕宏说,梁伯聪的诗作质朴无华,情感浓郁,充满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显现出深厚的国学功底,又融汇了客家民歌的纯朴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自梁伯聪创作以来,诗作早已广为流传,长期为客家研究者所摘引和阐述。2015年,梅州民俗学作家李国泰和陈瑞玲编著的《百年兴废论梅州——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述评》出版,便是在梁伯聪诗作基础上进行的“补遗述新”。

“梅州是文化之乡,为诗者古往今来不计其数,而有志以诗系列讴歌家乡者,似乎寥寥。若论存史量之多、学术研究价值之高,当首推《梅县风土二百咏》。”客家文化研究学者胡希张认为。

梁伯聪擅长诗、书、画,除了写就诗集外,还有大量的书、画流传于世,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老家梅县区石扇镇的建筑行业商人邓伟声爱好字画收藏,在其藏品中,临汉碑三则、临《砖塔铭》、临石鼓文、录欧阳修《鹎鵊词》、节录韩愈谒衡岳庙诗及两帧赠“公量仁兄”的作品是比较“有年代”的。这7帧作品展示了梁伯聪深厚的书法功底,无论楷书还是隶书,均苍劲有力,线条流畅而美观。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位于兴宁的故居光裕庐大门匾额“光裕庐”三字,也是梁伯聪的真迹。

活化利用

以名人故居为重点打造人文历史片区

鹤和楼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117年历史。1998年,梁氏族人对鹤和楼进行了修葺,对故居的部分外墙采用“洗石”工艺进行维修,并堵塞了旧时用于防御的“射击孔”,所以故居建筑的整体结构保存得较为完好,基础、墙体较为稳定。

目前,该故居内仍有两户人家居住,其中一位便是梁伯聪的侄媳妇吴利嫦。“住惯了围龙屋,搬到城内的小区反而不习惯了。”吴利嫦说,自从老伴去世之后,她便与一条小狗生活在鹤和楼内,负责日常的管理。

每逢周末,鹤和楼便会迎来一大批写生爱好者,空荡荡的屋子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吴利嫦最开心的时候。“大家笑着攀谈,不时有笑声冒出,仿佛又回到了族人未外出时,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时光。”

名人故居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部分。名人故居再多,若被“深藏”则毫无意义,只有与百姓生活互动起来,名人故居具备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城市魅力和城市影响力才会得到提升。

梅江区深刻意识到这一点。7月9日,梅江区印发《梅江区“红杏坊”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开启对坊内故居的修缮,打造以“诗画在梅江·醉美红杏坊”为主题的人文历史片区,并充分盘活文化资源,进一步擦亮“文化之乡”的金字招牌。

“鹤和楼于2012年12月12日被确定为梅江区不可移动文物,它的存在对于了解梅城两大书香家族的教育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黄凤鸣说。

因此,梅江区专门制作了名人故居导览图,重点突出鹤和楼、人凤楼、都察院等遗迹遗址,以路为线,将名人故(旧)居串珠成链。同时,梅江区还将在各个路口统一设置标识标牌,为游客提供清晰的导览图。

“目前,我们正在梳理坊内民居以及名人的历史资料,梳理完成后将制作成二维码放在故居前供游客了解。”梅江区文化遗产保护股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活动带人气,让隐藏在坊内的故居被更多人了解。7月4日,2020年梅江区首届“遇见红杏坊”摄影大赛开镜仪式在鹤和楼前举行,来自全市各地的摄影家齐聚楼前,用镜头记录下这座百年民居的沧桑变化。

“通过摄影活动,像鹤和楼这样的名人故(旧)居将会被更多人了解。有了人气的建筑,才能长久存在;让名人故居‘活’起来,才是一种真正的保护。”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表示。

为了纪念梁伯聪为梅州教育所作的贡献,除了保护好其故居之外,梅江区还将梅江区实验中学改名为“梅江区伯聪学校”。该校有4栋教学楼,其中一栋以梁伯聪名字命名。

适逢周末,写生爱好者在鹤和楼附近写生。 袁群华 摄

适逢周末,写生爱好者在鹤和楼附近写生。 袁群华 摄

离开鹤和楼时,记者碰到了几位前来写生的爱好者。

“梁伯聪给林风眠的画打分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当然知道,今天我的画也是120分。”

相关

是老师亦是伯乐

梁伯聪给学生林风眠画作打120分,称其“必成大器”

梁伯聪毕生致力地方教育,以严谨认真、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其中不得不说的是林风眠。

林风眠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9岁时,他凭着一幅《松鹤图》,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画家;15岁到梅州中学念书,遇见了平生第一个伯乐——梁伯聪先生。梁先生诗画并举,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不要囿于国画,大胆学习西画。

一幅油画作品记录了梁伯聪与林风眠的师生情。受访者供图

一幅油画作品记录了梁伯聪与林风眠的师生情。受访者供图

梁伯聪的教学方式极为特别。教授国画课程时,他将学生习作逐一展示,命学生给分。他的儿子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课堂上他展示了林风眠的国画画作,问学生们应该给多少分。有的说90分,有的给满分100,梁伯聪摇摇头说:“不恰当,应给120分!”学生们都很惊奇。梁伯聪接着说:“满分是臻完美,另给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奖其画天才横溢,画内另藏意境;假以时日,其必成大器。”

果然,林风眠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顶级油画大师,海内外誉之为“世纪先驱”。

重家风 育后人

梁氏家族人才辈出,热心教育事业

梁伯聪不单勤奋好学,而且极为自律,一生省吃俭用,不喝酒、不抽烟。他说:“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饭,一生清福。”这也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经常教导后人好学向善,热爱国家和家乡。

梁伯聪的儿子梁挺生在他的教导下,从小勤奋读书,曾在美国留学,取得迈阿密州圣多玛大学博士学位。《怀念梁伯聪老师》一书中,收录有梁挺生说过的一句话:“梁氏三条家训中,第一就是要有知识。就是说人要有知识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培养。每个人只有在求学的校园里,循序渐进,掌握了相当知识,打好为社会服务的基础,踏上社会后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我都要抽时间和精力想法把学校办好,并为师生讲课。我把金融、地产、贸易企业里所得的利润,用到办学中去。”

继承父志,梁挺生移居香港,事业有成,念念不忘教育,创办了香港圣若望英文书院,兼任院长。随后,举家定居美国,又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办起美国国际学校,兼任校长,并以丰富的知识和雄辩的口才,赢得广大学子的尊敬。

如今,漫步在梅城街头,可以发现许多建筑物名字、地理标志取自梁伯聪一家,由梁氏家族捐资修建。如“梁伯聪体育馆”“梁伯聪纪念大楼”和“梅州中学伯聪分校”等,这些都是为纪念曾经为梅县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一代宗师梁伯聪先生。

秉着优良的家风,从鹤和楼中也走出了另一名人梁浣春(1864—1949),即梁伯聪的堂姐,她是清末民初梅州著名女教育家,创办并担任“嘉善女校”校长、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长、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梁氏家族还出过不少杰出人才。早期有留德的法学专家梁伯涵先生;梁伯强先生是早期留学德国的著名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留德的生理学家梁仲谋先生、留日的经济专家梁树君先生,还有台北著名的电子工业企业家梁立省先生等。

1945年,梁伯聪在家中病逝,终年74岁。“梁伯聪出生于书香世家,严于律己,并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后代及家族的后代,让读书成才成为后人的追求,后人也是人才辈出。”刘奕宏说。

参考资料:

《百年兴废论梅州——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述评》(李国泰、陈瑞玲 著)

《怀念梁伯聪老师》(李文宪 辑编)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0-31 07:10 最后登录:2024-10-31 07:10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