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直播”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现场的记录者。镜头前的采访与表达也已成为所有专业记者的必修课。10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原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走进人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镜头前的采访与表达”的讲座,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贵武主持。 镜头前采访与普通采访有何不同?镜头前采访与表达对出镜记者又有哪些特殊要求?快来听听敬老师怎么说。 敬一丹,原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焦点访谈》主持人,三次获得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电视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 新媒体冲击下 “现场”仍是电视的主战场 1、“狼来了”——新媒体的冲击 对于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来说,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冲击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狼来了”是敬一丹老师面对新媒体冲击的真实心理感受。 对此,敬一丹老师分享了自己与延参法师同行的经历。这位拥有4501.3万微博粉丝的网红法师不仅有条不紊地向敬老师展示了手机、自拍杆、收音设备,还将本应一周后播放的《焦点访谈》采访片段在网上现场直播,新媒体快速发展下传统媒体的危机感扑面而来。 敬一丹老师认为,当拥有着与主流媒体完全不同的舆论场和话语方式的新媒体出现后,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给观众的选择空间、参与度空间远不如新媒体,传统媒体持续20多年的优势地位遭到新媒体的挑战和冲击。 2、“谈到靠谱的直播, 靠谱媒体的视频依然是有优势的” 敬一丹老师认为,尽管电视媒体在面对新媒体时许多优势正在丧失,但在呈现“现场”方面这点依然具有优势。在“全民直播”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直播的主要来源依旧是主流媒体。 展开全文
此外,主流媒体视频的权威性还体现在主流媒体可利用其所享有的独特的资源对重大事件进行现场报道,如对与国家形象相关的活动报道、对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深入持续性报道等。 学会面对镜头 打好镜头表达基本功 1、“要有记者的心、 记者的脚和记者的眼睛” 敬一丹老师认为,现在很多记者习惯于诉诸网络来获得采访信息,这种方法虽然高效便捷,但依旧无法代替“现场”,因为网络提供不了现场的许多关键细节性信息。 四川凉山“麻风村”的现场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因为深入到麻风高发的大营盘村现场,敬一丹老师才能通过农户家中竹笼中仅有的两只牙刷这样的小细节得到了大营盘村村民生活方式闭塞、教育设施落后、近亲结婚等意外发现。 图为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营盘村, 因村中有许多麻风病人,又被称作“麻风村” 敬一丹老师认为,记者的“眼”“心”“脚”三者不能分开,记者的现场发现能力尤为重要。 2、要培养最佳“镜头前状态” 镜头好比眼睛,是现场的忠实记录者。然而镜头又与眼睛不同:黑洞洞的镜头无法像眼睛一样通过眼神给对方反馈;以第三者介入的镜头可能会给镜头前的人们带来急促、紧张、不安的状态。这种“镜头前状态”是文字记者所不曾面临的挑战。 敬一丹老师认为,出镜记者最好的镜头前状态是:积极而放松。具体表现为: · 有说话的欲望还能自如地表达; · 不会因说错话而不自知; ·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具有尽可能忽视镜头压力的能力。 镜头前状态会因人而异,记者如果失去状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镜头前状态不仅关系到镜头记者的状态,而且直接关系到此次采访的成败。记者失去好的状态也有多种原因,有时会受着装等小细节的影响 ,有时会受采访对象的状态(如采访者的迟疑、官腔、术语)所制约。 在敬一丹老师看来,能否拥有良好的镜头前状态和先天性格有关。生来的“自来熟”“人来疯”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人际距离,从而保持好的状态。状态也与后天练习有关。初学者可以在公共场合与人群中练习讲话,把众人眼光的压力变为动力,从而培养在私聊与公众谈话中切换自如的能力。 3、要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 现场呈现方式可分为语言方式与副语言方式。语言方式是指通过有声语言来呈现现场;副语言方式是指诉诸视觉的呈现手段,包括眼神、表达、动作、服饰等。 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敬一丹老师认为,出镜记者要对副语言有充分的认识,并培养自身运用副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 比如在报道重大事件时,记者的服饰要加以调整;采访中记者要考虑到有字衣服的标识是否会给观众造成困扰,使观众的注意力从新闻内容中偏离等。众所周知的陕西“表哥”杨达才事件正是因为所佩戴的手表这样一种副语言所致。 敬一丹还将自己处理副语言表达方式的心得与大家分享———“有利于内容传播的做加法; 不利于内容传播的做减法”。 本期编辑:曹洋红 胡文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