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欧博官网在全国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女生都占绝对多数,也就是说,在新闻工作者的后备军中,女性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以某“双一流”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最近五年,每年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的女生占比,均超过80%。 其次,在大部分新闻机构招聘的新人中,女性所占比例超过半数。根据《人民日报社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拟聘用人选公示》,拟聘用人员71人中,女性为41人,占57.7%[4]。不仅中央级媒体如此,地方媒体早就出现同样局面,温州日报编委周国苗2006年撰文称,该报招聘新闻采编人员21人,女性占16人,女性占比76%。[5] 某省级广电集团男性中层主管M1表示:“在我负责的新闻部门,一线记者明显女多男少。我们希望招到男生,但是现在的用人政策凡进必考,笔试过关再面试,面试时按1:3录取,这几年,能通过笔试的男生少之又少。首先,学新闻的,特别是有研究生学历的,男生本来就很少,而能通过笔试的又凤毛麟角。这几年单位招聘都有严格的流程,还有纪检监督,不能按性别来选人。” 再次,欧博随着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技术条件的提升,过去一般认为只有男性才能胜任的工作,比如跑突发新闻、扛摄像机拍摄、到危险艰苦地方出差等,如今女性也可以胜任。M1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高强度的劳动更多的是脑力劳动,不是体力劳动。新闻媒体要付出的体力劳动多在男女都可以承受的范围,也就是说,性别差距会越来越小。” 最后,女性也非常能干。某省级广播电台女性主播F1表示:“近年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集团每年的校招和社招,70%以上的应聘者都是女性。在部门新人中,一些女性更加机灵有创意,比男性更加吃苦耐劳。”某省级报业集团女性记者F2表示:“近年来,单位男记者流失得很厉害,主要是媒体收入遇到瓶颈,男性通常养家责任较重,待遇太低留不住。” 2015年浙江传媒研究院和浙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就传媒业女多男少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媒体部门的女记者编辑和男记者编辑比例的平均数约为5:3,有些媒体部门的女男比例甚至超过了4:1。[6] 女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状况 20世纪80年代,神州大地思想解放之风劲吹。根据陈崇山编著的《中国新闻界的“半边天”》,80年代初女新闻工作者提出成立女记者协会,当时已经成立了中国记协,允许成立地方性的女新闻工作者组织,1986年3月6日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是新中国第一个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此后,湖北省、云南省、浙江省、河北省、武汉市、成都市、深圳市等省市也相继成立了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了女记者工作委员会。这些组织成立后,开展各类活动,包括组织易地采访、开展专业培训、促进业内交流、发起公益活动、评比优秀作品、筹办各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欧博娱乐努力提高女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性别平等,1996年3月,首都女记协成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以《中国妇女报》的“女性与社会”专版为阵地,监测分析大众传播媒介中不利于青少年女性健全人格发展的内容;在对国内8家报纸的要闻报道内容进行监测时发现,女记者署名文章占要闻版所有文章的7.88%,有妇女出现的报道占1.19%;此外,她们还监测分析了电视广告中的性别歧视表现[7]。 女记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女新闻工作者性别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8]。在女记协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关于女新闻工作者的调查。 上海市记协分别于2001年和2013年对上海本地新闻媒体进行调查,发布女新闻工作者调查报告。在2001年的调查中,上海新闻界的性别构成为:男性62.9%,女性37.1%。而在2013年的调查中,性别构成为男性56.81%,女性43.19%,男性比例下降,女性比例上升,“实际上,在一线工作的女记者、女编辑、女主持人的比例已大大超过半数。女性新闻工作者已成为上海新闻界名副其实的‘半边天’”[9]。但调查也发现,女新闻工作者的职场晋升机会不足。200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在副处级干部中所占比例为14.1%,副局级及局级干部职位少有女性担任。[10]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担任中高层领导的女性增多,尤其是在中层管理层,但进入高层管理层和顶层决策层的女性不多,与新闻工作队伍中的女性数量相比,显得不相称。[11] 云南省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96年,2008年联合省社科院和省妇联,对全省1732名女新闻工作者开展调查,欧博allbet发现如下特点:(1)女记者年纪轻,76.79%的人在40岁以下。(2)招聘人员多,占51.33%。(3)进入决策层者少,处级只有70人,占4.04%,科级132人,占7.63%;(4)拥有新闻专业职称者少,正高职称者仅占1.27%,副高职称占10.22%,中级职称占19.75%,初级职称占17.96%,绝大部分聘用人员没有专业职称。[12]该协会的另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女新闻工作者学历较高,生活状况一般,有很强的性别平等意识,但自身权利意识较弱。 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2021年对全省1500名女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湖南女新闻工作者充满自信,超过半数的人对女性从事新闻工作持正面、积极评价。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认为,女性在开展社会公关活动、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并把控舆论导向、掌握现代化报道技术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上不输男性。值得一提的是,有20.6%的女性认为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比男性更有优势,比如女性更认真细致、更值得依赖、更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配合等。43.4%的人认为能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成就感,43.8%的人认为这份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高,40.5%的人认为拥有较多的主动创新机会,超过50%的人认为新闻工作自主程度高。在关键的“职业晋升机会”上,只有36.9%的调查对象认为男女升职机会均等,32.5%的人认为男性机会更多,还有21.5%认为“不同岗位情况不同”[13]。 为写作本文,笔者采访了几名新闻工作者。首都某电视台男性记者M2表示,性别刻板印象是传统时代的产物,现在媒体业态变化很大,女性活跃在媒体的各个领域,女性待人接物周到细致,与采访对象沟通富有亲和力,很快可以进入采访状态。女性剪片思维与男性不太一样,她们更感性,剪出的片子更容易打动人。与女性相比,男性反而觉得遇到职业瓶颈。“我之前主要扛机器摄像,现在转行做全媒体记者,既要拍片,又要写稿,也要提创意,做策划,当导演,只会扛机器不行了。在今天这个社会,男女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男女完全是平等的。” 笔者采访的女新闻工作者对职业的认识,除了以往常见的观点如生育影响职业发展外,还有一些比较新鲜的看法。如某省级都市报时政部未婚女记者F2认为:“单位里女性工作能力整体不输于男性,但领导多为男性,除非超级优秀,否则升迁机会较少。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觉得这里不合适,也可以另谋高就,现在适合女性发展的职业非常多。”某省级日报未婚女记者F3认为:“对于已经生育的人来说,照顾孩子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中的时间安排,但孩子也是天然的媒介,有的记者妈妈会利用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和采访对象达成很好的互动。”某省级日报已婚育女记者F4认为:“基本所有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收入都会受到影响,只保留基本工资。社保和公积金一扣,基本所剩无几。这个应该也可以理解,毕竟自己没有为企业创造收益,企业不发钱但是保留岗位,也是正常的。至于女记者的采访,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永远都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打开话题,不然采访对象不会理我们。”某都市报新媒体未婚女编辑F5认为:“很多女性在生育后主动要求转换岗位,接受压力相对不大待遇不高的工作,以便更多地照顾家庭,这是女性自身的选择,无可厚非。” 虽然上述采访无法涵盖所有女新闻工作者,但可以看出,年轻女新闻工作者在如何看待女性的社会角色时,已经不再局限于“抱怨”的心态,而是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另外,女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媒体在男女平等方面的表现,普遍予以好评。 女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贡献 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新闻工作者,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中,也不乏女性的身影。长江韬奋奖是我国对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励,其中长江新闻奖主要奖励优秀中青年记者,而韬奋新闻奖主要奖励优秀编辑、校对、评论员和出版人。根据第一届至第十六届长江韬奋新闻奖的获奖者名单分析其中的性别分布,发现女性获奖者总体占比为20.5%,远低于男性(见表2、表3)。 根据历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主要奖励中青年记者的长江新闻奖中,近年来女性获奖者占比较十多年前已有所上升。 虽然新闻媒体中的女新闻工作者在数量上已经与男性平分秋色,甚至在某些媒体女性占比已经超过男性,但在领导层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层中,男性仍居主导地位。1994-1995年,中国记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对全国女新闻工作者进行的调查发现,女新闻工作者进入中高级决策层的约占14% ,其中进入编委会的比例为4.4%,担任中层领导干部的比例是9.6%[14]。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似乎没有太大改变。新华社网站公布的副秘书长以上的领导共8人,均为男性。[15]人民日报社公布的10位社领导也全部为男性。[16]但在新媒体领域,领导层中女性并不缺席。根据人民网2020年年报,人民网高管中有3名女性,分别是副总裁、副总编辑、财务总监各一人。 对于女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成就上逊于男性的原因,《中国新闻界的“半边天”》一书有比较详细的分析,书中提出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二是社会性别意识尚未纳入主流,比如男女退休年龄不同;三是干部选拔机制“重男轻女”。[17] 作者在采访中发现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某省级日报女性记者F4认为,“单位男领导偏多可能是为了方便工作,男性从事新闻工作特别是跑时政新闻,接触领导多,而体制内男领导多,男记者与男领导交往比较容易,可以避嫌,男记者锻炼机会多,成长快。女性到了三十多岁,如果选择婚育,事业就会停滞不前,这样男性的上升空间相对女性来说就会比较大。”某省级广播电台女性主播F1表示,“媒体转型,压力很大,单位领导层都很拼。有些男领导,从早上一直工作到夜里。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家里有一位女性(太太或者母亲)在操持。但是女领导很难这样,能配合的丈夫毕竟是少数。” 某省级广电集团男性中层主管M1说,集团11个领导只有1位女性,这是过去多年男性占据中层领导岗位的累积结果。再过一二十年,这种情况肯定会大大改变。因为在中层,女性越来越多。集团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女性,她们对工作的投入比一般的男性更多。因此,媒体高层的性别不平衡在未来会慢慢改变,甚至不排除女性超过男性。 综上所述,我国女性新闻工作者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过男性,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未来女性新闻工作者所占比例还会继续上升。近二十年来,女性新闻工作者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职业升迁方面仍不尽如人意,与男性相比,在中高级管理岗位女性占比仍比较低,不过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参考文献: [1]追寻她们的人生——女新闻工作者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6. [2][3][8][9][12][17]陈崇山编著.中国新闻界的“半边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1-12,3,29,47-48,42-43,328-331. [4]人民日报社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拟聘用人选公示[OL].人民日报网站.[2022-02-20].?noticeId=184&g=1. [5]周国苗.努力建设朝气蓬勃的传媒队伍——地方媒体如何应对队伍的年轻化、女性化[J],中国报业,2006(08). [6]任琦,万笑影.传媒业“女多男少”现象观察[J].传媒评论,2015(11). [7]冯媛.中国新闻界成立妇女传媒监测网络[J].新闻三昧,1998(03):40. [10]贾亦凡.“半边天”名副其实乎?──上海市女新闻工作者现状抽样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1(11). [13]陈泱,张秋盈:湖南女新闻工作者调查:进步与担当共举,机遇与挑战同在![J].今日女报,2021-11-08. [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02). [15]领导介绍[OL].新华社网站,[2022-02-20]. (责任编辑:) |